小孩在餐廳吃飯吵鬧 錯了嗎? 曙光村民說:孩子 你沒錯!
本文首刊於UDN聯合新聞網旅遊專欄http://udn.com/news/story/7178/1588739
***
我們帶著兩歲的Woody和三歲的Hank,從2015年10月展開為期一年半的全家壯遊。第一站在帛琉,待了五個月,也讓兩個孩子在帛琉的公托與幼稚園受教育。除了希望全家人可以享受一起旅遊的親密感(以及隨之而來的酸甜苦辣),並且讓孩子有機會深度接觸異文化。在帛琉,我的孩子不僅享受碧海藍天,與全世界透明度最高的海水之外,也開始體認並學習英文是一種溝通工具。
後來我們更深深體認,這趟旅程不只是為孩子的“壯遊”,更是我們當父母的“壯膽”之旅! 這次的壯遊的確讓我們在教養孩子的態度與方式上得到很多啟發與思考,幫助我們如何放下更多的擔心,給當父母的自己更多的放心,壯大自己當父母的膽子,努力閉嘴,勇敢放手讓孩子嘗試。
現在,我們來到印度著名的國際生態村:曙光村(Auroville)。原本只打算待三個月,才待不到三週,就動了住三年的念頭,看上的完全就是這裡幫助孩子發展天賦的優異環境。但是,某個晚上在曙光村電影院看完電影後,和朋友在太陽能蔬食餐廳Solar Kitchen二樓用晚餐,發生了“小孩在餐廳玩耍大叫,被客人痛罵,誰錯了?”這樣讓我深思的事件。
小孩吵鬧 大人開罵 孰是孰非
這間餐廳是半開放式的,我們選擇在戶外用餐,當然就是看上有地方讓孩子跑。吃完披薩、義大利麵,四個年紀相仿三四歲的小孩開始玩起捉迷藏。因為戶外空間真的很大,所以我們這些父母就採取邊聊天邊注視的照顧方式。偶爾有小孩跑來邀請父母去玩捉迷藏,被點到的人就要離開座位去當鬼。
但是,小孩可能開始興奮了,闖入座位區。一開始我覺得天色暗了,小孩跑來跑去會危險,所以就跟著過去,防止他們做出危險舉動。但是,就在朋友小孩有點失控跑進座位區大叫一聲,我正要過去阻止,就聽到某個客人咆嘯:
「我無法再忍受你的尖叫聲!給我滾開!!」當下,我立馬把小孩全叫回座位區。
沒想到回去沒多久,朋友們的小孩又往外跑了,我家兩個也想跑,我先叫住他們,並跟兩位媽媽說剛剛有客人對孩子大叫不要吵。所以,兩位媽媽跟過去了。就在我以為有媽媽跟過去應該沒事的狀況下,我又聽到那聲咆嘯:
「我無法再忍受你的尖叫聲!給我滾開!!」
很大聲,我在樹下都聽到室內的他大喊。心想不妙,而且兩位媽媽遲遲未回,放心不下過去看。只見那位紐約媽媽蹲在大叫的客人旁邊,看起來就是要好好溝通。然後,旁邊的老人家,有兩位一前一後也加入討論的行列。
朋友回座後,我問到底發生甚麼事。朋友說:
「我跟他說小孩吵影響到他,很抱歉。但是,如果他覺得小孩吵,應該跟父母說,不要這樣大叫罵他們。」
但是對方氣焰正盛,毫不留情說:
「我從小到大,我的父母從不放任我在餐廳大叫。你們是不負責任的媽媽,我要往上面投訴,讓你們以後都不能到餐廳來吃飯!!」
小孩的事就是大家的事
聽到這裡,我已經開始頭皮發毛,想說事情怎麼搞成這樣。沒想到,這紐約媽媽並非孤軍奮戰,連鄰座的老太太與老先生都看不下去,還跑去跟這位年輕人說:
「我們在這裡用餐,並沒有感覺到小孩吵。相反地,是你大叫後,我們才知道發生甚麼事。你這樣對孩子大叫,就是一種暴力。而且,這裡是曙光村,是孩子的天堂。孩子本來就應該自由成長,不受拘束。」
不過,年輕人並不領情。仍舊自顧自打筆電,然後喊著要讓小孩不能再到餐廳來。
紐約媽媽回桌後,有點洩氣地說:
「剛到曙光村,我的小孩吵,我也會阻止他。但,曙光村民總是告訴我,不應該壓抑小孩的本性,小孩本來就是這樣,要讓他們自由發展。」
事情演變至此,我和小花受到好大震撼,也有很多的思考與討論。
這次的事件可以看出在對待孩子的態度上的四種角色-
第一種,如同這位咆嘯的客人-請父母把小孩管好。我不要這些死小孩破壞我的安寧。
第二種,如同這些勇於出面的曙光村民-小孩的事就是大家的事。我願意給父母與小孩更多的空間,即便犧牲我某些安靜的權利。
第三種,就是慌張自慚的父母-如同我。別人咆嘯孩子時,我只想到是孩子的錯,要趕快離開現場。
第四種,就如紐約媽媽-沒錯,孩子吵到你很抱歉,但你不該對孩子咆嘯,這對孩子而言是一種暴力行為。
我在臉書上和其他朋友討論。朋友C說:「我之前帶兩個雙胞胎回台灣,就是因為這樣被趕出咖啡店。沒有人幫我們講話。」
我開始捫心自問,當我在咖啡店看到小孩很吵,店員把小孩與媽媽趕出去時,我會像這些曙光村民站出來,捍衛小孩與媽媽的權利嗎?我會扮演以上那種角色?
這件事讓我想起褚士瑩曾經有一篇文章:《為什麼飛機上永遠是華人的孩童最吵?褚士瑩告訴你西方人這樣教出體貼孩子》,他表示:西方父母比較會教小孩,會以邏輯與小孩論理,所以西方小孩上飛機比較不會吵鬧,但亞洲小孩就很吵之類的論點,當時在網路上引起論戰。
其中有一個觀點是,我們是否太執著於小孩在公共場所應該表現得像大人一樣?就像那個對小孩咆嘯的「西方」年輕人?因此,當父母帶著小孩在餐廳用餐或坐大眾運輸工具時,總得小心翼翼,只差沒有把小孩的嘴巴貼起來?
我的看法是,就像幾米的書所寫的:小孩的錯都是大人的錯。因此,若小孩在公眾場合哭鬧,大人有適度出手,我就不會在意。若大人完全不管,無法在孩子面前表現出在公眾場合應該在乎別人的權利時,我就會在意。
可是,如果大人出手了,小孩還是哭鬧呢?我會給這些父母致上深深的同情,給他們一個:「我懂」的表情(右手捶胸口兩下),然後心想:還好不是我。
一個社會的靈魂展現在對待小孩的方式
在台灣生育率已經是全球「數一數二」低落的情況下,我們的該怎麼看待這些「小鮮肉」?
作家陳安儀以「請感謝願意生孩子的人」一文表達:
如果台灣的社會、企業、大眾觀念,仍然停留在「你的孩子只是你的孩子」,而非「你的孩子也是社會的資產」,那麼,台灣婦女的困境就永遠解決不了,生育率就永遠不可能提昇。
人權鬥士曼德拉有句經典:「揭示一個社會的靈魂,最敏銳的途徑莫過於看這個社會對待小孩的方式」,我在曙光村看到成人願意適度犧牲自己的權利,只為了讓社會資產-孩子,能得到充分的自由發揮。當然,他們不是鼓勵小孩在餐廳吵鬧,而是願意給舞台讓孩子表達自我。所以,他們為孩子開設各式各樣的免費或低廉學費的「才藝課程」,讓父母免於經濟與階級的壓力,讓各式人種的孩子可以透過多元管道,讓天賦自由,而這樣的社會才能更顯活力與精采。
即便是像曙光村中的靈魂重地大黃金球內的十二個靜心室,他們也在每週二早上開放給曙光村幼稚園的小朋友,全園封閉,只開放給小朋友喔!
「所以,小朋友就可以在裡面盡情追逐吵鬧嗎?」我以為要開放給小孩「玩」。
「不!他們也要像大人一樣噤語,自己獨自去感受。誰受不了開始講話,就會把他帶出來。一般來說,他們都懂得不能說話的,待得住的時間會越來越長。」老師理所當然回答。
從這一活動更加明白曙光村如何對待兒童了。一個城市最重要的地方,他們為小孩閉關,給小孩充分的時間去學習如何對待這個精神指標。而我們呢?大概有很多地方恨不得真的貼出“狗與小孩不得入內”的標語吧!
因此,並不是西方人就比較會教育小孩(曙光村有一半都是印度人),重點在於你所擁有的價值觀。如果你也認同這樣的價值觀,下次在餐廳覺得旁邊的小孩太吵的話,如果你有點時間,請同理那些試圖管教卻還沒見效的父母。若是父母作勢不管呢?那就憐惜這個小孩吧。每一個孩子都是社會未來的資產,肩負著賺錢繳稅以便付你未來的退休金的神聖使命呢!或者,記得曼德拉的話,我們的社會要展現怎麼樣的靈魂,就從社會上的你我如何對待(別人的)小孩開始。
留言列表